【泉州“狮”话】东西塔上的狮雕:绝美唐狮“标本”

2023-05-23 10:15:55来源:泉州晚报

宋代泉州匠人的高超技艺一览无余

历经近800年岁月洗礼,这些精美的狮雕仍陪伴着我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狮子神态勇猛

绣球和系带十分精美

东塔须弥座束腰上的“云岩狮子”浮雕

每一幅狮子的神态、形象及绣球都不一样

东塔须弥座束腰上的“勇斗金毛”浮雕,左边为异域的狮奴。

唐诗的美众所周知,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唐狮也很美。这里的“唐狮”不仅仅是指唐代的狮子,更是对中国风格狮子的总称。泉州人身边,有一群唐狮默默美了近800年,它们便是开元寺东西双塔须弥座束腰上的狮子浮雕。

“这些狮子身形矫健有力,气势威武雄浑,肌肉线条充满力量感;尾巴似松鼠尾般散开,鬃毛也不是我们如今常见的螺旋式卷发,而是披散着的;除了一只,其他脖颈上都没有铃铛,是典型的唐狮形象,而且,有一幅还有异域狮奴。”在泉州历史文化爱好者、驻地创作者青马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威武的唐狮。

北京姑娘成为泉州文化守护弘扬者

“你知道狮子最初来到中国,被称为什么吗?”站在泉州开元寺西塔下,青马的一个问题,瞬间让记者愣住了,“是师子,老师的师。‘狮’这个字出现很晚,大概要到北宋。”青马为记者详细介绍起狮子进入中国后,狮文化发展的历程,包括狮形象历经不同朝代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许多泉州古城历史文化爱好者都认识青马,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12年第一次来泉州,在老城区住了9天,从此爱上了这座城。这十几年,她从一个背包客,变成资深的泉州文史爱好者和泉州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近年来,她在实地踏勘、亲身体验后,以视频、照片、纪录片等形式记录下泉州文化的诸多细节,然后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以及写作、讲座等方式持续传播弘扬泉州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泉州、热爱泉州。

在青马眼中“泉州,才是中国该有的样子”,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她,一头扎进泉州厚重多元的文化中难以自拔,泉州的历史、建筑、宗教、民俗、戏曲、茶道、陶瓷……都让她深深着迷,特别是在泉州的建筑、宗教等领域,更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去了解、研究。近期,她正在撰写关于泉州西塔下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石雕等方面的文章。

狮子原名“师子”

汉代之前,中国本土并没有实物的狮子。狮子是在西汉丝绸之路上设置了官方驿站,有了安全而快速的运输官道后,西域才有可能把狮子进献给大汉帝王。一开始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将狮子称为“师子”,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汉书·西域传赞》等也有提到“师子”,根据文献记载,汉代人知道乌弋山离国、月氏国、条支国、安息国等国有“师子”。敦煌等地出土的汉简中,也有记载西域各国向汉朝进贡“师子”的信息。

青马介绍说,狮文化主要是通过上古神话、贡品狮子和宗教文化三个渠道来到中国的。

在中国人见到活狮子之前,关于狮子的文化早已通过异国的狮子纹样和艺术作品在我国流行,汉代之前的文献已有关于狮子的记载,这种传说中的神兽被称为“狻猊”。

由于狮子威武雄壮,中国罕有,深受皇帝喜爱。随着丝路的畅通,狮子就成为西域各国进贡给中原最好的礼物,往往会得到更丰厚的回赠。狮子没有传统虎文化的肃杀之气,且有鬃毛的狮子形象比起本土的猛兽老虎更加霸气威猛。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更多赋予了狮子吉祥的寓意,很快占领了虎文化无法涉及的空白领域。东汉以来,频繁的进贡,狮形象也随之实化起来,更多表现狮子的威猛。在写实的同时,工匠也受到丝路文化的影响,赋予了狮子神兽造像的想象,比如为狮子加上翅膀。

魏晋南北朝之后,狮子的艺术造型更为普及,佛像造像、帝王陵墓等都有狮子的形象。

随着狮子订单的需求增加,普通工匠缺乏实物对照,关于狮子的形象创作,再一次加入神话色彩,绘画者及匠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添加一些风纹、火焰纹,在他们心目中狮子和麒麟一样都是只可听闻、不能触及的神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狮子造型。

唐朝国力强盛迎来狮创作高峰

唐朝国力强盛,丝绸之路和本土文化的交融,狮子文化早已融入大唐血脉里。中国的狮子形象也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中,在威猛之外多了些世俗的灵动个性,并且作为大唐盛世气象的代表符号之一,狮文化达到了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

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就得到一头从康国进贡的狮子。于是,欣喜若狂的李世民找来一代文豪虞世南作了一篇《狮子赋》,成为中国后世刻画狮子形象的文学蓝本。据载,有多个国家都向唐朝进贡过狮子,除了康国,还有大食国、吐火罗、米国等国家,仅康国就进贡过多次。由于狮子吃肉,而且凶猛异常,还需要士兵看守,养一头狮子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正因此,不少帝王都将豢养狮子作为国力强盛的象征,除了武则天有一次拒绝了大食国进贡的狮子,其他经常是来者不拒。

随着狮子入贡的增多,一些文人名士目睹狮子的真容之后,狮子造型和图案成为艺术创作的常见题材,唐朝的诗歌、绘画、壁画、雕塑、陶瓷、舞蹈等艺术创作中,都有狮子的内容,展现出盛世唐朝磅礴大气的王者风范。

青马介绍说,唐代的狮子文化艺术,从高大的陵墓石狮,到小巧的工艺狮,不再刻板严肃、高高在上,呈现出来的,大多是体态雄壮,身形矫健,气势威猛,富有肌肉感和力量感,鬃毛披散,尾巴蓬松,机敏灵动,好似没有被驯化的世间灵兽。而明、清狮子,颈项多有铃铛配饰,成为驯化乖巧的“宠物”。

这种大唐盛世风格的狮子造像随着日本遣唐使的足迹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狮画艺术的一个流派,流行至今,称为“唐狮”。“唐狮”不仅仅是指唐代的狮子,更是对中国风格狮子的总称,但泉州东西塔的唐狮就像被时间定格的艺术“标本”,承接了大唐遗风,又有别于后世的风格,在中国现有的文物中,也是少有的狮子范本。

很多人为研究日本的“唐狮”是否“去中国化”,而在中国的历代绘画中苦苦求索,却没注意到艺术珍品就在身边。

西塔16幅狮雕动作神态无一相同

结合唐狮形象的特点,青马认为,尽管东西塔建于南宋,但两塔须弥座上的狮雕形象风格,应为延续了唐狮的形象。其中,西塔须弥座的束腰部位有浮雕40幅,其中双狮戏球16幅,而东塔须弥座束腰则有2幅与狮有关的浮雕。

泉州东西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许多人来到东西塔,首先会被两塔身上的160幅精美的石雕所吸引,较少人会俯下身欣赏须弥座上的图雕,而西塔须弥座的图雕中,“网红”侏儒柱更加吸睛,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等图案往往不被人留意到。

青马带着记者顺时针绕西塔须弥座逛了一圈,在她的介绍下,16幅主题一样的“双狮戏球”图案,展现了每一幅不同的特点,“没有一只狮子的动作、神态是一样的,每个绣球的花纹都是不一样的,包括绣球的系带和纹路、系法都是不一样的”。记者看到,这些狮子有的躺着、有的趴着、有的缠斗在一起……每一幅真的都不同。绣球有圆形的、花瓣状的、蝴蝶状等形态,系法都不一样,实在是非常精妙,令人不得不赞叹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颈项大多没有饰物也是唐狮的一个特点,在青马的指引下,记者在16幅中找到了唯一一只戴铃铛的狮子,具体位置在哪里,先卖个关子,市民游客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前往参观。

东塔下有唯一带狮奴的狮雕

东塔须弥座束腰部位的40幅浮雕,有37幅主要内容是佛传图,其中,“云岩狮子”及“勇斗金毛”2幅有狮子的形象。

“云岩狮子”典出《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故事说唐朝湖南潭州云岩寺僧县晟出家,在拜谒沣州药山惟严和尚及沩山灵祐和尚时,双方对答解弄狮子,而从中悟出佛学哲理的故事。

而另一幅“勇斗金毛”,则是东西塔须弥座束腰上18幅与狮有关的浮雕中,唯一一幅有狮奴的,这幅石雕右侧仍为双狮戏球,左边则站着一位高鼻卷发、袒露半肩、赤脚的异域狮奴,手上还拿着一只类似钩子的器具,应是驯狮器具。

东西两塔须弥座束腰上的狮,都肌肉饱满、孔武有力,姿态威猛,与市民在古城各地所见的狮形石敢当及狮子的木雕、砖雕等非遗上的狮形象有所区别,这些狮子都鬃毛披散,尾巴蓬松,而石敢当及其他非遗上的狮,则更为萌趣,姿态、身形也不同。

青马表示,这些浮雕,要先将图案画下,再将平面的图案雕成立体的石雕,尤其是骨骼肌肉的表现难度非常高,可泉州宋代匠人不仅完成了,而且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性,“数量如此集中、雕刻工艺如此精湛的唐狮,在国内也十分少见,这里堪称唐狮艺术的标本”。

□记者 黄宝阳 实习生 张颖娴/文 陈小阳/图

标签:

  • 今日焦点
  • 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