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站大家都不陌生,但要说旧北京站,除了车迷可能也就老北京才知道了。小时候路过那里时,妈妈告诉我那里就是最早的北京站,但我心中却充满疑惑:既然是火车站,那站台哪去了呢?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北京在60年代修地铁时给旧北京站做了个镜面对称平移,但疑点就更多了,因为现在的铁博正阳门馆无论咋看都不像是60年代的建筑。最近闲来无事查了些资料,发现事实并非像网上盛传的那样钟楼和钟楼以北部分还是老站房的遗留,整个建筑除了两面墙外都是90年代新建的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北京站志》记载,北京站始建于1901年,但其建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天坛火车站。早在19世纪末,北京的近郊就已经出现了数座火车站。1897年6月,关内外铁路竣工通车,由于将铁路直接延伸至北京中心的建设未能获清政府批准,为了使铁路更加靠近北京,终点站设在了北京城外的马家堡。马家堡站规模庞大,站房是三层楼高的英式建筑,为了解决离城市过远的问题,西门子公司还在永定门至马家堡站之间修建了一条约7.5公里长的有轨电车。然而仅在两年半后,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西方殖民者,但也重创了萌芽中的中国铁路。1900年6月12日,马家堡站被义和团员付之一炬。
面对事态的变化,八国联军在两个月后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仓皇逃离。为了维系军事运输,防止清军反扑,北京的铁路被各国分段占领,其中关内外铁路的关内部分为英军所占。在之后的两年中,英国和其他国家的部队开始修复和运营天津至北京的铁路,然而由于马家堡站已被彻底焚毁,且其距离北京较远,于是英军决定放弃马家堡站,继而将线路继续延伸并在永定门西侧的城墙上凿了一个豁口,铁路由此进入北京外城,终点站则设在了天坛外坛的西墙外。
把车站设在这里纯粹是为了军事目的,当时英军占领了天坛作为军营,美军则占领了先农坛,因此不论是运兵还是运物资,在此设站都是最便捷的。正因如此,车站的设施也很简陋,车站没有气派的站房,只占用了坛门旁的一个值房作为办公室,候车区是露天的,唯有一个写有“PEKIN”的站牌告诉洋人们这里就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北京站。1900年12月9日,天坛根的“北京站”启用。
1901年1月15日,清政府正式接受了十二条所谓《议和大纲》,随后八国联军在北京的军事行动逐渐减少,此时火车站设在天坛外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车站不仅离内城有一定距离,而且距洋人们生活聚居的东交民巷过远,且清政府认为在帝王祭天祈谷之地设置火车站有损国家尊严,铁路因此面临再次改线。1901年3月,英军成立了英国铁路局,金达任首任总工程师,英国铁路局擅自将关内外铁路通过天坛东面新扒开的豁口展筑至正阳门东侧并在此设站,而清政府当时面临内忧外患而无力加以阻止,只能默许这一行为。1901年10月1日,新北京站投入使用,原天坛根的北京站在慈禧11月28日回京后下令拆除。12月10日的《申报》上刊载了《车站易地》公告,宣布火车站改设在前门外东城根,当日车站正式开通运营,而永定门西侧的豁口将按旧式修补。
建站初期,由于资金缺乏,车站设施仍似易地前简陋,只有两座站台和少量股道,而且同样没有站房,站名牌倒是更精致了,上面写有“PEKING”和“北京车站”字样。
新北京站为尽头式车站,西端是铁路尽头,紧挨北京中轴线;东端接近内城水关,水关本是让御河的河水流入前三门护城河的,英国人将水关的水道盖板之后,将水关上方扩建成门,名曰水关门,外国使馆人员下了火车后可选择避开拥挤的正阳门而从东侧出站,通过水关门直接到达东交民巷的使馆区。
1902年4月29日,中英签订了《交还关内外铁路章程》等文件,并于6月1日将铁路交还中国,但铁路总局仍有英国人担任总管,英国仍掌握着管理实权。随着关内外铁路交通量和收入的增加,资金缺乏的情况得到改善。1903年1月,新站房开始动工,1906年竣工启用。新站房为欧洲建筑风格,建筑平面为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的矩形,从北到南依次为北辅助用房、中央候车大厅、南辅助用房,站房的西南角建有一座七层楼高的钟楼。其中中央候车大厅有两层楼高,屋顶采用弧形的钢桁架,中央开有天窗,东西两侧墙面上部设计成了半圆形,拱券上写有车站的名称。
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英国人还在圆拱两侧镶嵌了两块云龙浮雕,以显示铁路的官方性质。南北两侧的辅助用房房顶采用人字木屋架,顶棚为木质,外面包覆铁皮。不久后站台也增加到了三座,其中两座还加装了雨棚。1907年5月31日,干线全长849.39公里的关内外铁路全线通车,同年8月12日,清政府邮传部发出札文,改“关内外铁路”为“京奉铁路”,站名也于此年定为正阳门东站,从此就有了大家熟知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之名。
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此后北京改成北平,京奉铁路改成平奉铁路,同年又改成北宁铁路,拱券上的站名也就随之改成了“北宁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36年9月10日,北宁铁路与满铁协议,开行北平至釜山的特快列车——釜山行。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为了实行军事运输,“满铁”设立“华北事务局”,开始在京奉铁路上设置满铁站区并向主要车站派遣指导监督人员,正阳门东站从在8月4日开始隶属“满铁华北事务局北京铁道事务所”,北宁铁路北京至山海关区间改称京山线,正阳门东站改名为前门站;次年6月10日,“北京铁道事务所”改称“北京铁路局”,车站站名改回北京站。
1939年4月17日,伪华北交通公司成立,北京站隶属伪华北交通管辖。同年12月25日,伪华北交通将京山、京汉、津浦等干线客车全部集中到北京站到发,此后来往旅客迅速增多,而车站地势狭小,旅客出入不便,伪华北交通公司在1940年5至10月扩建了北京站,扩建工程主要扩大了货场并增设第4座站台,同时增建了一、二等座候车室和一处可容纳60人的旅客食堂,站前广场也扩大了2.5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平津区交通接收委员会于10月11日接受华北铁路,北京站也于次日改称北平站。
1946年3月9日,交通部平津区特派员办公室将站名改为北平东站。
直至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站名再次改回“北京站”并沿用至今。
建国后,随着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与城区人口的大幅增加,北京站的人流量与日俱增,而此时北京站同时承担着京山、京通、京古、京绥、京汉等多条铁路的始发终到任务,旧北京站的设施设备已难以满足运输需要。1958年时,旧北京站每天有超过30000人次上下火车,大多数旅客只能在站前广场甚至是马路上候车。而由于地段限制,旧北京站已无法继续扩建改造,因此新北京站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1958年10月12日,新北京站的设计方案获批,次年1月20日,新北京站工程正式开工。由于新站的建设得到了众多单位在人力、物力、技术等全方面的支持,新北京站建设仅用7个月零20天便竣工了。1959年9月北京站迁至新址,并于15日举行落成典礼正式开通,旧北京站完成历史使命。
在北京站迁址后,老车站并未被废弃。老站房曾被用作铁道部科技馆,但随即便被收归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改建为北京铁路工人俱乐部,1959年12月27日,北京铁路工人俱乐部落成,原候车大厅被改建成礼堂,用于为铁路职工免费放电影、开展文艺演出和召开铁路分局的大型会议。
此外,老车站的站线尚未废弃,6条线路得到保留,做临时存车和机车折返用,直至1966年才全部拆除。新旧北京站之间建有一条联络线,1969年拆除后剩余部分成为新北京站的第14道,直至2003年新北京站扩建时才完全拆除。此外,由于为新北京站新建北京内燃机务段工程由于拆迁购地等因素推迟,1959年10月1日,北京机务段在旧北京站站台上成立,1962年1月1日,北京机务段撤销,北京内燃机务段成立,1965年7月搬至现址。当时的第三站台中间拉着铁丝网,铁丝网以北是北京内燃机务段,以南的部分则作为北京铁路专运段。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修建,为了给地铁明挖工地让路,南楼以北的建筑被全部拆除,俱乐部的礼堂被镜像对称平移到了南辅助楼的南侧。虽说是“镜面对称平移”保存了历史风貌,但新礼堂西立面的“圆拱”只是个装饰,从航拍图还是能看出背面的坡顶,俱乐部沦为了一个半西式的建筑物。1966年,旧北京站大部分土地被市政建设征用,地铁完工后,地面上方被辟为前门东大街,原为内墙的候车大厅南墙变成了俱乐部临街的北外墙。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导致钟楼上部四层受损,随后遭拆除。
1988年,俱乐部北侧又扩建了一座三层楼高框架结构的办公楼。进入90年代后,俱乐部名存实亡,楼下开满了商铺和小吃店,而楼上则打着巨幅日本电器广告。1993年5月,文化宫曾有过修复钟楼的尝试,但由于前期未由专业人员主持,导致钟楼剩余部分被完全拆除,老南楼的西立面也被损坏。中式的剧场、三层的办公楼、浮华的广告、消失的钟楼,这座见证了北京铁路发展的百年古迹俨然成了一个四不像。诗人邵燕祥在散文《东车站》中曾抱怨,老车站已经被人们淡忘,遗留下的建筑还够不上一个“区级保护单位”。
1993年7月,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找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委托他们对北京铁路工人俱乐部改建为“北京前铁文化城”工程进行方案设计,重现老车站的历史风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复合教授承担了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张教授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很多资深人士,并对原有建筑进行了考察,最终确定了修复方案。在考察中,张教授发现老南楼除了部分房间新加了隔断外,门窗、墙面、木制楼梯基本为原貌,但由于年代较久,内部结构和装修均有较大改动与损坏,而且南楼只是老车站的辅助用房,并非车站主体,若是全部保留的话也无法满足铁路局文化宫方面和香港投资人打造铁路文化城的需求,最终在改建方案设计中没有全部保留南楼,而是仅对其西墙予以保护,其它部分全部拆除。此外,由于现地段的南北宽度不足,无法安排所有主要的建筑元素,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准予西立面的设计向南延展50米,使文化城南部拟建的前门商业大厦的西立面与文化城的西立面共同组成翻转了180°的老车站西立面。
1994年6月,新钟楼建成;1997年7月,除原中央候车大厅南墙、南楼西墙与新钟楼外所有结构拆除完毕;
1998年7月,文化城主体结构完成,年底全部竣工。1999年6月15日,老车站商城和首铁文化宫在此开业,文化城内建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动感电影厅、超宽荧幕影院、歌舞厅、球技厅,以及时装厅、精品屋等商店;地下一层则经营各种南北风味小吃,并以全国几个主要车站命名,使老车站成为了集商业、餐饮业和文化娱乐业于一体的现代化设施。
虽然现在的老车站只剩不到两面墙还是当初旧北京站的遗存,但这两面墙一面曾属于车站的主体——候车大厅,保存着人们对旧北京站的记忆,另一面则属于车站最有标志性的西立面,它是张教授团队复原车站外貌所依据的重要实物,张教授指出,正是这两面墙,使改建后的老车站和旧北京站站房发生历史联系,从而使其具有历史内涵。张教授的努力最终也得到了肯定,2000年,改造后的老车站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改建工程完成后,老车站先后成为百货商场和电讯市场,由于缺乏规划,内部空间利用混乱,成为各路小商贩的聚集之地,所售商品档次很低。2006年3月16日,北京市召开会议,研究将老车站商城改为北京铁路博物馆相关事宜,随后清退商户工作开始,老车站商城有限公司和前铁娱乐有限公司也分别在2007年9月27日和11月6日注销;2007年8月经市文物局批准,北京铁路博物馆被列入兴建计划,并作为“人文奥运”的组成部分;2008年1月,成立北京铁路博物馆筹建部;2008年8月,北京铁路博物馆建成;2009年11月,北京铁路博物馆与中国铁道博物馆进行整合,北京铁路博物馆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2010年10月23日,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正式开放。
参考文献:
[1] 张复合. 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2] 徐友春. 信守如一 不计东西——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复合. 水木清华. 2015年, (11): 40–45.
[3] 西阳.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变迁始末. 档案文化. 2014-02-20, (2014(02)): 54–55.
[4] 纪念北京内燃机务段50 年华诞编写组.老前门站台上的内燃机务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5] 韩立恒. 中轴线上的火车站韩. 紫禁城. 2015年, (第4期): 118–127.
[6] 张复合. 三十年雁迹泥痕 1985-2014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文选 第1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
[7] 星辰. 寻找车站. 新青年. 1995-11-15, (1995(Z1)): 79.
[8] 北京铁路局年鉴. 2007: 173.
[9] 北京铁路分局. 《北京站志(1901-1988)》. 中国: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9.
[10] 北京铁路局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铁路局志 第1版.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5年10月.
[1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铁路运输志. 北京出版社. 2004.
[12] 邵燕祥. 柔日读史. 作家出版社. 1989: 7.
[13] Crush, Peter. 关内外铁路 第一版.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3年7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