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医院重症病房救治实录
“滴答——滴答——”
“大夫,03床病人血糖值11,心率90……”
(资料图)
“12床病人该翻身了……”
1月3日下午3点,北京地坛医院重症病房内,此起彼伏的对讲机呼叫、呼吸机、监护仪以及各种设备的机械声、患者和医护人员不时响起的咳嗽声、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北京地坛医院重症病房里的旋律。正在上着以及刚刚撤离ECMO 、24小时血滤、上着呼吸机……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瞬息万变,24小时值守,精神高度紧张集中,每一步操作都需谨小慎微、每一个数值的变化都要仔细分析。这里,所有人团结一心,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昼夜奋战——不遗余力守住与死神搏斗的最后关隘,构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坚实防线。
重症病房
“一、二,走!”几名医生、护士合力围在一名全身插管的“胖胖”患者身边抬起他翻身。说是“胖胖”,实在是因为这名宗先生(化名)体重不轻,足有300多斤,对病情发展和救治工作带来了重重挑战。转运来院的当天,这位患者就因病情危重紧急进行了气管插管。几日后,宗先生情况恶化,团队紧急为他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那几天,专看特护24小时轮班值守在宗先生身边,监测血氧、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一刻不敢松懈。最危重时患者全身插着6、7根管道,加之宗先生体型肥胖,翻一次身要费好一番功夫——1人专盯管路避免脱管,1人扶着ECMO管路,1人观察深静脉,其余几人同时合力抬起才能成功翻身。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配合和精心照护下,2022年12月29日,随着病情日渐好转,宗先生成功撤下了ECMO。
与此同时,一旁的病房里,两名医护人员将患者此前因为鼻腔出血而进行的后鼻道填塞的油纱布取出拿出,避免长时间压迫引起感染和黏膜糜烂。医生小心翼翼地用手术钳将填充物拉出,护士从旁固定。随着填充物撤出体内,医护人员轻微地松了口气,患者恢复良好,创面已经不再出血,护士小心地做着清理。进行完这一操作,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去到另一间病房,为患者换药,处理固定绑带,脚步匆匆离去……
“奶奶,还能坚持吗?咱们尽量坚持多趴一会呀”,另一间病房里,护士对一位满头华发的老者说道。徐奶奶已经(化名)70多岁,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前一阵因为病情恶化转运进地坛医院重症病房。“上午趴了有2个多小时”,护士介绍道,俯卧位姿势对徐奶奶的通气、排痰都大有裨益,日常护理中,护士们经常会让徐奶奶尽可能“多趴一会儿”。“好,姑娘,谢谢你啊”,这一阵,徐奶奶病情恢复得快,精神状态不错,见到护士们总要感谢一番。
更加困难的挑战随着医生们匆匆的脚步到来。下午4点,05床患者的床边已站满数名医护,接下来要为李大爷(化名)进行ECMO颈内静脉置换更换术。由于操作要求为无菌环境,加之李大爷目前仍在危险期,置换操作面临不小的风险。消毒碘伏、手术钳、手术衣、无菌手术布、各式导管……一阵详尽全面的准备工作后,此刻的新冠病房已经简单改造为一间无菌手术室。超声仪屏幕上,医生正在超声引导下小心地寻找穿刺口,“就是这里,穿刺进2cm左右”,穿刺针精准地扎入皮肤,接着便是下导丝,换管……刚才还些许嘈杂的病房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仪器滴答作响的机械声、主导医生的指令和众人紧张的呼吸声交错起伏。近1个小时的操作后,ECMO换管结束,所有人吊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些许。时间分秒流逝,生命的力量却在这方寸间尽显。
这些天来,病房里重症患者数量增多,与此同时,奥密克戎对医护人员并没有手软,人员因感染面临战斗性减员和救治任务的双重压力,但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所有人在特殊时期更加凝聚力量。重症团队扛住压力、克服困难,拼尽全力救治着每一位患者,充分发挥着“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地坛精神,始终“战”在一线。
有时荆棘丛生
有时步履蹒跚
但始终迈步向前
在危重患者救治中
重症团队
时时回应着生命的渴求和呼唤
提升重症、危重症收治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力量
竭尽全力做好医疗救治
是全体医护人员奔赴的使命
全力应对新的挑战
保障人民就医需求和生命健康
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力以赴守护每一位患者
北京地坛医院将以实际行动
诠释责任与担当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来源 北京地坛医院
编辑 孟紫薇